三下乡:真情传递——慰问特殊困难职工
作者:马江涛 来源于: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
2025年盛夏,在“青春助力黔炭振兴,实践点亮智矿未来”的号召下,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“黔炭π·智矿探索队”奔赴贵州文家坝煤矿有限公司,开启为期一月的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。活动期间,探索队将目光聚焦于矿区中默默坚守、却面临生活困境的职工,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,为他们送去慰问与关怀,以实际行动践行“三线精神”。
贵州文家坝煤矿有限公司作为贵州省重点能源企业,在煤炭资源高效利用与能源保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,煤矿智能化综采技术不断革新,引领行业发展。在这里,每一位矿工都是能源战线上的“尖兵”,其中综合室的王师傅、李师傅、徐师傅三位工人,更是在艰难处境中坚守岗位,默默为能源事业奉献。
抗病魔、意志坚,一人扛起一个家
“抗病魔、意志坚,一人扛起一个家。”贵州文家坝一矿11采区负责人介绍,王师傅家庭较为困难,2016年被鉴定为双侧股骨头坏死以来,王德飞与病魔顽强抗争,2024年接踵而至的冠心病、右肾肿瘤切除手术和右侧输尿管结石手术,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。但他从未向生活低头,更未耽误工作,家中,年迈多病的母亲需要照料,无工作的妻子操持家务,女儿在沈阳农业大学读书,家庭压力大。
实践队详细询问他的身体情况和生活难题,将慰问品送到他手中 ,鼓励他积极治疗,乐观面对生活,王德飞表示说:“感谢实践队,我会好好养身体,只要还能干得动,就会一直在岗位上”。
儿生病、母年迈,一人坚守为全家
一矿11采区运输队的李师傅同样让队员们揪心,父亲早逝,母亲年迈,妻子要照顾家人,家庭重担全压在他一人肩上,更不幸的是,小女儿患先天性心脏病、肺动脉下垂,还有一个孩子身患急性白血病无法入学,但李师傅每天依旧准时出现在运输岗位,为煤炭运输贡献力量,实践队员们走进员工慰问室,与李师傅深入交流,了解他工作中的困难与家庭生活的现状,希望能为他分担些许忧愁,实践队送上慰问品,李师傅感慨道:“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关心我们,我一定会更努力,让生活好起来。”
煤矿情、生活重、平凡父亲的担当
在机电环保科,有这样一位默默奉献的劳动者——41岁的井下皮带维护工徐师傅,他用宽厚的肩膀扛起了六口之家的重担,却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。
生活的考验从未停歇:第三个孩子患有髋关节发育不全,需要长期照料,妻子不得不放弃工作,全心陪伴孩子治疗;三个孩子的学业开支,更是让这个本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,尽管他在井下岗位上勤恳作业,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城镇最低标准。
这位平凡的父亲,用坚韧对抗困境,用责任守护家人,他的故事,是无数劳动者在生活重压下不屈前行的缩影,值得实践队关注与致敬。随后,队员们找到了徐师傅,虽未提及过多自身困难,但多年的煤矿工作经历让队员们深知他的不易,实践队情感共鸣的围在徐师傅身边,听他讲述煤矿这些年的变化,从最初的艰苦作业环境到如今的智能化开采,给工人们的工作强度带来了便利,徐师傅的每一句话都饱含对煤矿的深厚情感,实践队送上慰问品,表达对他多年坚守的敬意。
在文家坝煤矿的能源保供战线上,王师傅、李师傅、徐师傅三位职工用坚守诠释担当,以坚韧书写不凡,值得实践队和每一个人尊重与致敬。
王师傅拖着双侧股骨头坏死、冠心病的病体,在经历肾肿瘤切除等手术后,仍强忍病痛坚守岗位,用孱弱身躯为家庭遮风挡雨;李师傅在父亲早逝、母亲年迈的困境中,独自扛起照顾患重病孩子和全家的重担,用肩膀撑起生活希望,从未因家庭困境耽误工作;徐师傅扎根煤矿多年,见证行业变迁,将青春与热忱融入每一寸巷道,在平凡岗位上书写奉献篇章,他们是矿工精神的生动注脚,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与坚守,是能源战线上最可敬的人。
此次慰问活动,不仅为三位困难职工送去了物质关怀,更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“黔炭π·智矿探索队”的队员们也在活动中深受触动,深刻体会到矿工们“不怕苦、能吃苦”的精神内涵,更加明确了新时代群体的责任与担当,实践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,将会带着这
份感动与担当,继续在实践中成长,为助力能源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。
文章评论